无题

不可否认,是比较喜欢安静的一个人。像这样宁静的夜晚,听一曲Okuribito -On Record这样轻柔的音乐,已经挺享受了。

日本电影很少看,一部《情书》,和今年这部《入殓师》,也是因为后者,喜欢上了这段大提琴乐。《入殓师》这部电影还是比较震撼的,前提是有一个很安静的心态去欣赏。记忆深刻的一个画面:当年轻的入殓师把一个死者入殓以后,妻子望着躺在棺木里安详已故却容颜仅似安睡的丈夫,不仅忍不住伤痛着最后吻别自己的爱人,吻完才发觉自己涂抹的口红在丈夫的脸上留下了一个很深的唇印,不禁笑出泪来,还有身边的子女都忍不住笑起来,一场悲恸离别的哀绝在轻扬淡然的音乐中变成了一场欢笑的送别。

电影里有很多经典台词,比如电影名日文本意即为“向死而生”,还有“死亡并不是终结,而是一扇门,象征着另一段旅程的开始”等。语句总是苍白的,静静的感受电影的氛围之后,这两句话的确还是能从导演传递的画面里感觉点东西,正如日本这个民族其实如果我们去换位他们的角度然后去尝试认同,不少人或许还会很喜欢这个国家,而不只是仇恨。

从接触现在手上在做的这个项目开始,到23日奶奶的去世,想到最多的就是这部电影,和这首音乐。

02年秋,爷爷去世,07年堂兄结婚,08年我有了侄女,09年姑家表哥结婚,前几天听闻表嫂也有几个月了。事实上,在母亲这边的亲戚中,我做表叔已经很多年了,不过毕竟父亲这边的这四个表兄弟从小玩到大的,年龄相隔也小,感触最深。

想起那天孙辈四个在奶奶落葬前的墓坑里,按风俗,我与堂兄、他俩表兄弟分别要作揖头碰头互磕,礼完,四人相继走在田间的小梗上,走在最前面的老大说了句:我们四个很少像今天这样一起了。

小时候每逢过年节日,如果四个人碰不到一起,总会缺少什么,甚至会觉得这个年等于没过的遗憾。直到堂兄结婚以来某年的一个除夕夜,他还专门开车去把表哥接过来聚一下,最后三个人在我的床上躺了一会看春晚。临别时,还是老大:每年到这个时候,不来看你一下,缺少什么。

快十年这么多人没一起回老家了,曾经这里埋藏着我们多少孩时的回忆呢,最后所有人的齐整只为一位老人的离去。而今后如此的郑重集合也只会越来越少。

伤感的不仅如此。more

双老的去世,至现在,我的祖辈一个不剩了。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一个新的传承。父辈夹层上下的责任与沧桑也将要面临新的过渡。想到我那可爱的侄女,这个小姑娘不怕生,谁见都可以抱她,而且还很喜欢笑,最喜欢看她那双纯净到底、美丽黑透的大眼睛,做孩子是很幸福。然而,我的角色转换还是很迟钝。在跟小姑一起逗她的时候,我说你看姑姑手上那个东西,姑姑马上说是“姑婆”,看见三爷爷,我说找三爷爷抱抱,姑姑马上说是“三太公”。

潜意识里,我的辈分依然停留在原点,是故身上的责任其实也还远没意识到。哎,最怕听到父亲嘴里那句“你这个年纪,我儿子都已经一两岁了”,以此提醒我该懂得些东西。

以前一直以为,我们老家那样的小村寨,是没有什么名门望族之类的大家谱大宗祠什么的。直到这次奶奶的葬礼上,跟三爷爷聊,才知道去年浦阳叶氏族谱已经重修完毕了,可惜的是父辈这帮人大多都没有这种家族的概念,根本没意识修谱,到头来手上留存底本的就三爷与一个旁系小叔。文革的大断裂大沦丧,不仅是道德上也是文化上,“光耀门楣”的家族概念一向被四旧处理,殊不知民族文化,国家治理,“家”才是真正的本源,家事第一永远不会过时。一个敢于光耀门楣的人在我看来绝对比什么高喊爱国的人来得高尚!

我想自己弄一本,也不知该如何整,三爷说以后可以去拿他那本研究。

一代续一代,生而死,死而生,有继便有承。若有轮回是美好,可人的记忆毕竟只能存一世。人生覆水难收,一次做婴儿咿呀学语的机会,一次无忧无忧孩童的记忆,一次葱茏的青春懵懂,一次阳刚的激情奋斗,一次敢于担当的为人父母,一次不知何时的撒手人寰。每人的序幕都是单行道,淡淡的来,轻轻的走,就像这样悠悠的音乐。

而我的单行道,下一步只跟担当有关了。该叹,还是该慨?

经历属于自己的人生吧。

Comments
Write a Comment